清晨站在教學樓走廊,看著操場上的晨光給銀杏葉鑲上金邊,我總想起李白那句"長風破浪會有時"。這抹金色就像我們的十六歲,既有露珠的清新,又含著朝陽的溫度。青春從來不是虛無縹緲的概念,而是圖書館里翻動的書頁,是籃球場上飛揚的汗水,是課桌下偷偷傳遞的筆記。
歷史課本里記載著無數青春的模樣。明朝的徐霞客二十二歲離家,用三十四年走遍三山五岳;民國的林徽因二十出頭就參與設計東北大學?;?;改革開放初期的深圳,無數青年在工地腳手架上編織著春天的故事。他們告訴我們,青春不是等待綻放的花苞,而是即刻啟程的船帆。
我們的課桌上堆著五年高考三年模擬,筆袋里裝著各色熒光筆。數學試卷最后一道大題常常讓人抓耳撓腮,英語聽力的廣播聲里總摻雜著窗外的蟬鳴。但就是在這些平凡的日子里,我們悄悄生長著改變世界的力量。就像生物課學的竹子的生長規(guī)律——前四年只長三厘米,第五年卻能以每天三十厘米的速度拔節(jié)。
去年校運會的四乘一百米接力賽,第三棒的小胖摔倒了還堅持爬起傳遞接力棒;今年科技創(chuàng)新大賽,高二學姐用廢舊電路板做出了智能花盆。這些閃著光的片段讓我明白,青春最美的不是抵達某個終點,而是在奔跑時耳畔呼嘯的風,是實驗室里徹夜不熄的燈。
晚自習下課鈴聲響起時,走廊里總會傳來不成調的歌聲。我們抱著書本穿過綴滿星光的走廊,就像百年前的青年抱著《新青年》雜志走過北平的胡同。時代的考題在不斷變化,但青春的答案始終寫在勇毅前行的腳步里。當我們在月考作文里寫下"強國有我"時,窗外的梧桐正在抽新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