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日的爬山虎總讓我駐足。那些稚嫩的觸須攀著墻壁向上伸展,在陽光里織就綠色的瀑布。這讓我想起《詩經》里"葛藟縈之"的句子——草木尚知借力生長,人生的旅途又何嘗不是如此?從呱呱墜地時父母溫暖的臂彎,到求學路上師長遞來的書卷,正是這些可倚可靠的支撐,讓我們得以在時光里從容生長。
翻開歷史的竹簡,漢家宮闕的巍峨令人神往。十六歲的漢武帝接過文景之治的基業(yè),沒有固守祖父輩的功績,而是像駕馭駿馬般借勢騰躍。他派遣張騫鑿空西域,用絲綢鋪就的商道延續(xù)著前人的開拓精神;他重用衛(wèi)青霍去病,在匈奴退卻的煙塵中寫就新的傳奇。太史公在《平準書》中記下"太倉之粟陳陳相因"的盛景,恰似告訴我們: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是否依靠,而在于如何讓前人的饋贈煥發(fā)新生。
校園里的梧桐樹見證著相似的成長。記得開學第一天,我攥著皺巴巴的課程表在教學樓間迷路,是同桌小薇放下整理到一半的書包,帶我穿過紫藤纏繞的長廊。后來我們結成學習小組,她擅長梳理文言文脈絡,我常分享幾何題的巧解。月考放榜時,班主任指著并列進步的分數(shù)說:"看這兩株小樹,借了彼此的陰涼卻長得更挺拔了。"走廊外的陽光斜斜地照進來,把獎狀上的金字映得發(fā)亮。
《勸學》中說"君子性非異也,善假于物也"。就像黃河九曲終入海,不是拋棄沿途的百川,而是匯聚每一道溪流的饋贈。敦煌壁畫里的飛天衣帶當風,那些飄逸的線條何嘗不是畫工們世代相承的筆意?當我們在博物館凝視越王勾踐劍的寒光,看到的不僅是青銅的鋒芒,更是一代代匠人傳遞薪火的手溫。這些穿越時空的依靠,讓文明有了綿延不絕的底氣。
此刻望向教室窗外,白玉蘭正在春風中舒展花瓣。它把根系深埋進土壤,卻把芬芳贈予整個校園。原來真正的成長,從來不是孤獨的跋涉,而是在相互依持中,讓彼此的生命都綻放光彩。